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pple 开源 Embedding Atlas:高维数据可视化终于不再“卡”了

发布日期:2025-08-16 15:51:05 浏览次数: 1587
作者:译数据

微信搜一搜,关注“译数据”

推荐语

Apple开源Embedding Atlas,让高维数据可视化告别卡顿,实现流畅交互体验。

核心内容:
1. Embedding Atlas如何通过WebGPU技术解决大规模数据渲染瓶颈
2. 顺序无关透明度(OIT)等创新技术如何提升可视化准确性
3.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大模型(LLMs)性价比的完整流程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对于任何处理高维数据的从业者而言,Embedding 可视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承诺将复杂的向量空间结构,以直观的二维或三维形式呈现出来。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巨大的“摩擦”:繁琐的数据预处理、大规模数据集下的性能瓶颈、以及分析工具与现有工作流的割裂,都极大地消耗着我们的时间与精力。

最近,Apple 开源的 「Embedding Atlas」 项目,正是针对这些长期存在的痛点,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哲学是“低摩擦”(Low-Friction),旨在将分析师的精力从工具配置的泥潭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数据洞察本身。

本文将结合其背后的学术论文,首先深度解析 Embedding Atlas 的技术架构,阐释其“低摩擦”理念的工程实现;然后,我们将分享一个利用该工具分析大模型(LLMs)性价比的实践案例。


Part 1: 技术架构解析——“低摩擦”的工程实现

Embedding Atlas 的流畅体验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基于现代 Web 技术的技术栈。在深入剖析每个组件之前,下图清晰地展示了其高层级的系统架构,揭示了各项先进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分析」「渲染」任务都迁移到了浏览器客户端执行,极大地降低了对后端的依赖,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交互速度。我们可以从其渲染、分析和工作流三个层面来理解其核心优势。

1. 高性能渲染引擎:基于 WebGPU 的大规模数据呈现

传统 Web 可视化工具在面对数十万级别的数据点时,往往会出现交互卡顿,这是因为它们依赖的 WebGL 技术在处理大规模并行任务时已接近其能力上限。Embedding Atlas 则前瞻性地采用了 「WebGPU」 作为其渲染引擎(上图中的 「Rendering Engine」)。

「WebGPU」 是一种现代的、低级别的图形 API,被设计为 WebGL 的继任者。它为 Web 开发者提供了更接近底层硬件(GPU)的控制能力,类似于桌面端的 Vulkan、Metal 或 DirectX 12。这种直接控制使得大规模并行计算任务的调度更为高效。正如其论文所验证的,在 M1 Pro 芯片上,Atlas 渲染 「400 万个数据点仍能保持 30 FPS 以上的帧率」,这为流畅的交互式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性能基础。

此外,在处理密集数据点重叠的场景时,Atlas 还实现了一个重要的图形学技术:「顺序无关透明度(Order-Independent Transparency, OIT)」。在传统的渲染管线中,半透明物体的最终颜色取决于它们的绘制顺序,这在数据可视化中可能导致视觉误判。OIT 通过更复杂的渲染通道,确保了无论数据点的绘制顺序如何,最终呈现的颜色混合效果都是一致且准确的,这对于密度区域的精确表达至关重要。

2. 浏览器内分析引擎:由 DuckDB-WASM 驱动的实时交互

Embedding Atlas 最具变革性的设计之一,便是将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直接置于浏览器内。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客户端请求-服务器计算-客户端渲染”的交互模式,消除了网络延迟带来的滞后感。

这一能力的核心是 「DuckDB-WASM」(上图中的 「Analytics Engine」)。

  • 「DuckDB」 是一个为分析型查询(OLAP)设计的高性能、嵌入式、列式数据库。
  • 「WASM (WebAssembly)」 是一种二进制指令格式,它允许开发者将在 C++, Rust 等高性能语言编写的代码,以接近原生的速度运行在浏览器中。

DuckDB-WASM 正是将 DuckDB 数据库完整地编译成了 WebAssembly,使其成为了一个“浏览器原生”的分析引擎。当用户在 Atlas 中进行筛选、聚合等操作时,实际上是在本地向这个浏览器内的 DuckDB 实例发送 SQL 查询。这些查询在本地瞬时完成,实现了真正的实时交互。

整个交互逻辑由 「Mosaic 框架」(上图中的 「Coordination Logic」)进行协调,它负责将用户的界面操作(如在直方图中选择一个区间)翻译成对 DuckDB 的查询,并将查询结果同步更新到所有相关的可视化组件(如散点图)上,这便是其“协同视图”(Coordinated Views)功能的底层实现。

3. 集成的算法与灵活的工作流

除了底层的渲染和分析引擎,Atlas 还将一系列常用的数据科学算法和灵活的部署选项整合在一起,进一步降低了使用门槛。

  • 「内置算法」:Atlas 具备「自动聚类与打标」功能,用于快速发现数据集的宏观结构。其「密度等高线图」功能,则是基于**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算法实现的。KDE 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用于估计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在可视化中,它能将离散的数据点平滑地转换成连续的密度场,从而有效解决点位重叠问题。
  • 「灵活的工作流」:Atlas 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现有数据科学工作流的整合。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 Web 应用,还提供了 「Jupyter Widget」 和 「Streamlit 组件」。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熟悉的 Notebook 环境中进行数据预处理,然后无缝地将数据“注入”Atlas 进行可视化探索,分析得出的子集也可以作为 DataFrame 对象返回到 Notebook 中,继续后续的分析流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Part 2: 实践案例——绘制大模型性价比分析图谱

理解了其强大的技术背景后,我进行了一项实践,目标是「分析上百个大模型(LLMs)在“上下文能力”与“输入成本”之间的关系」

核心挑战:数据分布的预处理

直接将这两个字段作为 X, Y 轴进行可视化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们都存在「指数级、偏态化」的分布特征(例如,上下文长度从 4k 到 1M,跨越了多个数量级)。线性尺度的可视化会将绝大多数数据点压缩到图表的一个小角落,无法进行有效分析。

因此,在导入 Atlas 之前,我们使用 DuckDB 进行了两步关键的预处理:

  1. 「对数变换 (Log Transformation)」:我们对两个字段应用 LOG10(value + 1) 变换。对数变换是处理幂律或指数分布数据的标准方法,它能有效地将数据从一个乘法尺度转换到一个加法尺度,使得不同数量级的数据可以在同一个线性空间内进行比较。+1 操作是为了处理成本为 0 的情况,避免对数函数的定义域问题。
  2. 「最小-最大归一化 (Min-Max Normalization)」:接着,我们将变换后的值缩放到 [0, 1] 区间。这一步主要是为了保证数据在送入可视化工具后,其 X 轴和 Y 轴的尺度统一,避免因原始范围不同而导致图形发生不必要的拉伸或压缩,从而保持其真实的几何关系。

在 Atlas 中进行探索性分析

当我们将这份经过精心处理的数据导入 Atlas 后,其作为一个集成分析环境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译数据解读:这里的id是model name, x 和 y是我们做过上文处理之后的数据。)

  • 「宏观结构分析」:我们首先利用「协同视图」功能,将数据点按照 X 轴(上下文能力)和 Y 轴(输入成本)的值进行着色。

「按 X 轴着色」
  • x 是模型支持的上下文长度,经过对数变换与归一化处理。 这张图清晰地揭示了模型的“长文能力”分布。颜色越亮,代表支持的上下文窗口越长。



    「按 Y 轴着色」

    y 代表了 1M Token 的处理价格,经过对数变换与归一化处理。 这张图则直观地展示了成本的分布,大部分经济型模型都聚集在底部的“冷色区”。

    ❞   
  • 交互式下钻」:基于宏观认知,我们开始进行交互式探索。例如,我们想寻找“高性价比长文模型”,便在图的「右下角(长上下文、低成本)区域」用鼠标画了一个圈。侧边栏的元数据图表立刻更新。。当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离群点时,「悬浮提示」功能可以立刻显示其 id 和所有详细元数据,省去了来回查找的麻烦。



总结:加速从数据到洞察的过程

通过这次从技术架构解析到动手实践的完整体验,我们认为 Embedding Atlas 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显著降低了高质量、探索性数据可视化的门槛,加速了从原始数据到有效洞察的转化过程」

它通过坚实的工程实现(WebGPU, DuckDB-WASM)解决了性能这一基础障碍,又通过精巧的功能设计(协同视图、内置算法、灵活集成)极大地提升了分析的流畅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一个渲染工具,更是一个遵循现代数据科学工作流思想的、集成化的分析环境。对于任何需要理解高维数据集的专业人士来说,Embedding Atlas 无疑是一款值得投入时间学习和使用的强大工具。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