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RAG技术如何突破大模型知识边界?揭秘检索增强生成的核心机制与挑战。 核心内容: 1. RAG技术原理:检索与生成的闭环逻辑解析 2. 技术优势:解决模型知识时效性与可信度问题 3. 当前挑战:检索精度、语义理解等关键技术瓶颈
RAG(检索增强生成):作为大模型的动态知识引擎,它能突破模型静态知识的边界,有效解决知识时效性不足、输出可信度有限等问题。
Agent(智能代理):作为大模型的智能执行中枢,它赋予模型自主规划任务、做出决策及调用各类工具的能力,让模型具备更主动的行动能力。
今天带来的是系列分享的第六篇:RAG的科普介绍。
检索增强生成(RAG)是一种结合了信息检索(Retrieval)和生成模型(Generation)的技术,旨在提高生成模型的性能和准确性。它创造性地将信息检索能力与生成模型的创造力结合起来,构建出 “先检索、再生成” 的闭环逻辑。
具体而言,当模型接收到用户的提问或任务指令时,RAG 会先主动从海量外部知识源(包括但不限于文档库、数据库、实时网络信息等)中精准定位并提取与问题高度相关的证据性内容 —— 这些内容相当于为生成过程提供了 “实时参考资料”;随后,生成模型会基于这些检索到的事实依据,结合用户输入的具体需求,生成既符合语境又锚定真实信息的回答。
这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生成模型依赖静态训练数据导致的 “知识过时”“虚构信息” 等问题,让 AI 的输出既保留生成式模型的流畅性,又具备可追溯、可验证的可信度。
解决生成模型在处理需要特定知识或最新信息的任务时的不足。RAG 技术通过引入信息检索过程,从外部知识库中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与生成模型相结合,从而提高生成文本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少生成模型产生幻觉的可能性,还能使模型在回答问题时提供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答案。
索模块作为RAG系统的基石,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表现。当前RAG系统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检索精度不足与效率瓶颈。研究表明,在复杂查询场景下,传统向量检索的准确率往往不足60%,导致后续生成环节建立在错误或不足的知识基础上。检索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效率方面,随着知识库规模扩大,检索延迟成为瓶颈。十亿级向量数据库的查询延迟可达数百毫秒,难以满足实时交互需求。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检索延迟超过500ms会导致23%的用户放弃查询。
现实世界的知识处于动态变化中(如新法规发布、科技突破、市场数据更新),而 RAG 的知识库若无法及时同步这些变化,生成的回答会存在 “滞后性”,甚至误导用户。具体挑战包括:
尽管RAG设计初衷是减少幻觉,但生成不可靠问题依然存在。行业测试表明,即使采用RAG架构,LLM仍有5-8%的概率生成与检索内容矛盾的回答。这种"有据幻觉"现象尤为危险,因为系统看似提供了引用支持,实则歪曲了原文含义。生成质量问题具体表现为:
RAG 的性能高度依赖具体场景,通用方案在复杂场景中易 “水土不服”,主要体现在:
RAG系统的工作流程通常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数据准备阶段和应用阶段。
在数据准备阶段,系统会进行数据提取、文本分割、向量化(embedding)和数据入库;
在应用阶段,系统处理用户提问,完成数据检索(召回)、注入Prompt,最终由LLM生成答案。具体而言,RAG采用"检索-增强-生成"的三步流程
RAG 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2. 大语言模型接收并解析用户查询后,自动触发信息检索流程。
3. 系统检索模块基于查询语义,从外部数据源(包括互联网资源、结构化知识库和各类数据库)动态获取相关信息。
4. 检索系统将获取的相关上下文信息与原始查询进行整合,形成增强型输入。
5. 大语言模型综合外部检索结果和内部知识库,生成准确、全面的最终响应。
在 RAG 中,外部数据源的信息通常会被转换为向量嵌入,即以大型向量空间形式存在的数字表示。这些向量嵌入存储在向量数据库中,以便进行文档检索。向量数据库允许基于语义相似性进行快速准确的检索,从而提高 RAG 的效率。
一个完整的RAG系统通常包含三大核心组件:检索器(Retriever)、生成器(Generator)和排序器(Ranker)。
检索器负责从候选文档集合中检索出与查询相关的文档,它利用各种检索技术和算法,如基于关键词匹配、语义相似度等,来快速过滤出潜在相关的文档。生成器则根据检索到的候选文档生成与查询相关的摘要或答案,它通常采用生成式模型,如语言模型或生成对抗网络(GAN),以自然语言的形式生成文本。排序器则对生成的文本进行排序和评分,以确定最终输出的文档顺序。
在RAG技术的实现过程中,文档的分块与向量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长篇文档被分割成多个文本块,以便更高效地处理和检索信息。这些文本块通过嵌入模型生成语义向量,并创建索引,以便在后续的检索过程中快速找到与查询相关的文档块。医疗领域的实践表明,通过专业分块策略处理的医学文献,检索准确率可提升40%以上。
RAG系统的三级架构可以重构传统生成模式,其核心流程分为动态知识库构建、混合检索和上下文增强生成三个关键阶段。动态知识库构建阶段运用滑动窗口分块和结构感知切割技术,将各类文档转化为高密度语义单元;混合检索引擎则融合BM25关键词检索与BERT向量检索,采用高斯混合模型(GMM)实现自适应召回;生成优化模块通过注意力机制重构技术,将检索结果与原始提示词进行多维度融合
RAG技术与传统方法的对比优势
对比维度 | 传统微调 | Prompt工程 | RAG技术 |
表:RAG技术三个发展阶段的比较
技术特点 | 朴素RAG | 进阶RAG | 模块化RAG/SAGE |
根据架构和整合外部知识的方式,RAG 模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评估过程中也暴露了RAG系统常见的性能瓶颈和质量问题。在仅使用3篇PDF格式文档的测试中,即使文档结构比较清晰,系统仍遇到了几个典型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行业提出了多种优化策略:
评估RAG系统性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主要关注检索质量和生成质量两个方面
。检索质量的关键测评指标包括高引用召回率、高引用精度、流畅性、实用性等;而生成质量则主要取决于模型的智能水平以及生成器对检索到的信息的处理能力。RAGAs(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Assessment)评估框架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分析方法,用于评估RAG系统在检索和生成环节的性能。该框架评估检索系统识别相关上下文段落的能力,以及大语言模型在生成中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段落,并特别关注生成内容的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提出了更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特别针对问答场景下的RAG应用。这些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 分享完 —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30
涌现观点|RAG评估的"不可能三角":当独角兽公司因AI评估失误损失10亿美元时,我们才意识到这个被忽视的技术死角
2025-08-29
RAG2.0进入“即插即用”时代!清华YAML+MCP让复杂RAG秒变“乐高”
2025-08-29
利用RAG构建智能问答平台实战经验分享
2025-08-29
RAG如七夕,鹊桥大工程:再看文档解析实际落地badcase
2025-08-29
基于智能体增强生成式检索(Agentic RAG)的流程知识提取技术研究
2025-08-29
RAG 为何能瞬间找到答案?向量数据库告诉你
2025-08-28
寻找RAG通往上下文工程之桥:生成式AI的双重基石重构
2025-08-28
万字长文详解优图RAG技术
2025-06-05
2025-06-06
2025-06-05
2025-06-05
2025-06-20
2025-06-20
2025-07-15
2025-06-24
2025-06-24
202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