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BetterYeah AI 展示了企业级AI Agent如何真正落地,从技术演示到实际生产力工具的华丽转身。 核心内容: 1. 企业级AI Agent面临的独特挑战与需求 2. BetterYeah平台如何实现"数字同事"的快速配置与部署 3. 真实案例展示:从电商客服到销售助手的应用场景
每年夏天,科技圈总有几件绕不开的大事,上海的 WAIC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无疑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大会的主题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一路演进到大模型,到了今年,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 Agent 上。
逛了一圈今年的会场,我最大的感受是,C 端的个人 Agent 产品已经遍地开花,场面热闹非凡。这些产品能帮你写邮件、订日程,甚至陪你聊天,像个贴心却偶尔掉链子的实习生。但如果把目光转向真正能创造巨大价值的企业级(B 端)市场,你会发现,这里的故事远没有那么简单,真正跑通落地,难度要高得多。
企业的大部分场景不是生产内容,不是创意聊天,企业需要的是协作、准确、安全和生产力。我十年前从事的工作就是企业级开发平台,从组件化、代码生成、低代码再到可定制的业务平台产品,你需要易用,灵活,还不能出错,现在这部分工作开始由 AI Agent 接管了。这意味着 AI Agent 必须能无缝接入企业内部复杂的系统和数据, 理解独特的业务流程,并且在稳定性、安全性和权限管控上做到万无一失。
有人在 C 端耕耘,就有做企业级应用的,比如 BetterYeah AI,这家公司 7 月宣布获得阿里云亿级别融资的时候我就在小红书介绍过。
如果你在 2025 WAIC 现场,恰好路过一个人气爆棚、观众争相参与的展台,看到有人把写着“我希望 AI 帮我做报表、带团队、写周报”的心愿需求发上弹幕大屏,那多半就是来到了 BetterYeah 的展区。
这家公司解决的,正是我早年间花了八年时间都没能彻底搞定的难题。和那些只会用 PPT 描绘未来的厂商相比,BetterYeah 显得格外“接地气”——你可以在现场直接体验一个真实运行的系统,只需 1 分钟左右,就能配置好角色、知识和工具连接,让 AI 角色立刻上岗;还能看到电商企业用这个平台扛住双 11 客服高峰的真实案例,更别提那些一键生成的“小同事”:销售助手、HR 助理、知识检索专员,通通现场现做,立等可用。
从 2023 年开始,不少企业都尝试把通用大模型引入内部,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演示很好看,落地很麻烦。流程复杂、权限控制难、系统接入难、数据同步难,最后就成了“研发项目”或“原型项目”。
而 BetterYeah 显然是踩过坑、翻过山的那类选手。他们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企业 AI 开发底座,支持从业务人员到专业开发者的全链路建设。你可以一句话描述“我需要一个帮我写文案的内容营销助理”,同时上传公司产品介绍文档,1 分钟不到就可以生成一个营销 Agent了;你也可以用流程图、插件、代码脚本构建一个标准化服务流程,它都能帮你跑起来。说白了,它在帮助你构建“数字同事”。
WAIC 现场,BetterYeah 把展区布置成了“AI 生产力奇妙屋”:
展区 1,是开发平台体验区,观众可以像搭乐高一样创建自己的 AI 数字同事;
展区 2,是预发布的 Nova 系统展示区,强调“数字团队”的能力构建;
展区 3,是实际应用场景演示区,比如「Yeah 客服」,展示 AI 在客服领域如何接单、分流、响应并自动生成服务记录。
企业并不需要一个能聊天的天才,他们需要的是能执行的人、能跟流程协作的角色、能稳定响应的系统。
所以 BetterYeah 提供的,不是「模型服务」,而是“角色定义 + 流程协作 + 数据融合 + 安全管控”的一整套系统能力。
我在体验区看到一位做市场和宣传的朋友,用 BetterYeah 搭了一个“内容运营小助理”:他上传了一份品牌文案,Agent 会自动识别关键词,并结合行业及平台热点,生成多个不同风格的推文,分别针对小红书、今日头条、公众号等平台做了格式调整,还生成了发布时间建议和配图提示。整个流程,他只是点了几下鼠标而已。
我还看到一个案例,有朋友用 BetterYeah AI 做了一个“舆情监测助手”:通过内置的 AI 搜索插件,配置了几个关键词,比如“品牌名 + 投诉”“品牌名 + 翻车”“品牌名 + 点评”,然后输入了几个行业论坛和新闻站点的公开链接作为检索源。这个“数字同事”会自动搜索这些页面内容,并将包含关键词的文本抓取出来,用模型进行情绪判断和内容归类,比如“负面反馈”“产品建议”“媒体报道”等,并生成日报发送给公关团队。重要的评论还会附上来源链接,方便团队进一步追踪。
2023 年后,AI 的热潮像滚滚洪流冲击着各行各业。一时间,“AI Agent”、“AI Copilot”成了新一代产品经理的标签词。但我们也看到,真正能在企业环境里跑通、跑稳、跑出价值的,凤毛麟角。
BetterYeah 显然不打算当那个“只讲故事”的,它选择的是另一个方向:沉下去打磨产品,让技术真正落地。
BetterYeah 的 Agent 能够无缝集成企业内部的各种系统和工具,无论是钉钉、微信,还是专业的 ERP、CRM。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已经支持多 Agent 自主协作(MCP)和 Agent-to-Agent(A2A)技术。 这意味着你可以让“客服 Agent”和“订单 Agent”自己去沟通,完成“客户咨询-查询订单-修改状态”的整套流程。这才是真正的协同工作,让数字同事们能组团“开挂”。
BetterYeah 能根据企业实际场景做权限细分、数据隔离、流程监管。它在知识处理层面引入自研的多模态 VisionRAG 技术,能处理文本、图片、表格等多模态数据,以及多模态数据的筛选,理解文档间的隐含逻辑,把“知识”变成“能力”。它不仅能学习文档,内化为知识,还能深度理解企业的多模态数据和隐性知识, 比如从一张复杂的流程图中读懂业务逻辑。这使得“数字同事”能迅速获得“老员工”才有的专家级经验。
这些才是企业 CIO 和开发者真正关心的事。
像百丽集团的 IT 团队,已经在平台上构建了 800+ 业务子节点的 AI 应用,包括覆盖货品业务流的“货品助手”和覆盖门店角色的“店铺助手”。
还有电商品牌,在去年双 11 高峰期,用 BetterYeah 平台搭建的客服系统,帮助 300 多位客服人员把应答时间从 3 分钟压缩到 8 秒,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机协作”的爆发力。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不是“AI 到底能做什么”,而是“你敢不敢让它上岗”。
毕竟,C 端 AI 产品偶尔出点错,大家嘲笑一下 AI 的智商就过去了。B 端产品如果输出不稳定,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BetterYeah AI 平台提供了从开发、调试、版本管理到多环境部署的全链路企业级能力, 结合分层节点设计和多重安全机制,确保了这位“数字同事”总能稳定地输出靠谱的结果。
如果说“数字同事”已经足够吸引人,那么 BetterYeah 即将发布的下一代智能体 Nova Agent,则把想象力拉到了另一个维度——“AI 数字团队”。
现场关于 Nova Agent 的信息还处于预发布状态,我看了他们的视频介绍还是挺兴奋的,Nova 的核心是“协作”与“进化”。 它不再是单个 Agent 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学习引擎和容器化的智能体架构,让多个 Agent 能够围绕一个复杂任务,自主地进行任务拆解、路径规划、协同执行和持续学习。
这是我想象中企业级 Agent 的终极形态。 比如,你面对“提升第二季度华北区销售额”这样一个复杂的战略目标,单点工具肯定是搞不定的,你需要一个由“数据分析Agent”“市场分析 Agent”、“销售策略 Agent”、“内容创作 Agent”等组成的数字团队。 它们能拆解任务并分工、执行,与人协同,并交付结果。
BetterYeah 的 Agent 开发平台,实现了从 0 到 1 和从 1 到 10 的落地,而 Nova Agent,则开启了从 10 到 100 的新范式。 它让“一人公司”的梦想,在企业级的复杂场景下,变得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
结合前段时间BetterYeah 的融资消息:BetterYeah 完成了超亿元人民币的融资,由阿里云领投,创下国内 Agent 赛道最大单笔融资纪录。不禁感慨,资本不是盲目的,它押注的是“在企业场景里真能跑出结果”的那类选手。
而这笔融资的到来,显然是市场对 BetterYeah 模式的一种确认:真正精细的产品和有落地能力的企业 AI 平台,终于有了标准答案。
我在 WAIC 现场见到了不少朋友,他们问我,未来 AI 会不会取代我们。
我想了想说,不会。AI 会取代那些不用与它协作的人。与其担心,不如想一想,怎么才能和 AI 成为更好的同事吧。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7-17
2025-06-24
2025-06-08
2025-07-21
2025-07-04
2025-07-17
2025-06-21
2025-07-14
2025-06-27
202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