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Granola如何颠覆传统AI会议记录?这款产品让高管们心甘情愿付费,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哲学碰撞。核心内容: 1. Granola的独特设计:AI辅助而非替代人工记录 2. 技术驱动与需求驱动的产品开发哲学对比 3. 高留存率与高端用户数据揭示的产品成功密码
为什么我愿意为AI会议记录付费?
——从Granola看产品开发的两种哲学
今天我们从一个问题开始:你愿意为AI会议记录付多少钱?
这个问题听上去有些奇怪。毕竟,主流的办公软件——无论是钉钉、飞书还是腾讯会议——都内置了免费的AI会议记录功能。它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标准配置,就像买手机附送充电线一样理所当然,谁还会专门为它花钱呢?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觉得这类产品有些“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真正重要的场合,关键信息的记录还得靠人,因为AI分不清谁是老板,也听不懂哪句是需要写入纪要的“重要指示”。
但最近一条新闻改变了我的看法。一款名为Granola的AI会议记录应用,在2024年5月的B轮融资中获得了4300万美元,估值高达2.5亿美元。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在A轮融资时,周活跃用户数仅有5000人,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估值逻辑。我很好奇: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凭什么值这么多钱?
01从怀疑到付费:一次思维转变
带着这份好奇,我深入研究了Granola的工作方式,结果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它的设计思路,和我见过的所有AI会议工具都截然不同——它并非让AI替代你做记录,而是让AI辅助你做得更好。
简单来说,你像往常一样在会议中做笔记,而AI会在后台实时地丰富你的记录。比如,你只记下“讨论预算”四个字,AI会自动补充相关的具体数字、关键决策和后续的行动项。不同的参会者可以关注各自的重点,AI则根据每个人的记录习惯,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增强。
更重要的是,Granola直接在你的电脑上运行,不会像一个“机器人”那样出现在参会者名单里。你再也不用尴尬地向客户解释:“那个叫‘AI助手’的家伙是谁?它为什么在我们的会议里?”
这个差别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传统的AI会议工具是典型的“技术驱动”产品——先有了成熟的技术,再去寻找应用场景。而Granola则是“需求驱动”的——它首先深入理解人们在会议中是如何记录的,然后再利用AI技术来优化这个过程。
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成功:Granola的用户留存率高得惊人,50%的用户在试用10周后依然活跃,平均每周在6次会议中使用它。更有趣的发现是,超过一半的用户是来自Vercel、Ramp、Roblox等知名公司的高管,以及红杉、Benchmark等顶级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
02 技术驱动 vs. 需求驱动:AI产品的两种哲学
Granola的成功,引出了AI产品开发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技术驱动与需求驱动之争。
技术驱动的思路是:我们有了一项很酷的AI技术,能做语音识别和文本摘要,那么我们用它来做一个产品吧。像Otter.ai和Fireflies这类工具就是如此,它们以机器人身份加入会议,自动生成纪要。功能看似强大,却常常让用户感觉失去了控制感。
需求驱动的思路则是:用户在处理某项任务时,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AI技术如何才能真正帮到他们?Granola的创始人克里斯·佩德雷加尔(Chris Pedregal)说得很清楚:“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判断力有价值,就不该把它外包给AI。”这种思路更关注用户的真实工作流程与核心需求。
许多早期的AI产品都遵循技术驱动的路径。开发者们兴奋地展示着新技术的能力:“看,AI能做语音识别、文本分析、图像处理!我们用它做个产品吧。”但用户的反应往往是:“功能很强大,但好像没解决我的实际问题。”
03 从幻想到现实:需求驱动的本质是务实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优秀的需求驱动产品,本质上是将用户的“幻想”务实地变为现实。
过去许多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想法,如今正被AI技术逐一实现。例如,谁能想到有一天你可以躺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却让同事以为你正襟危坐地在办公室开会?这正是Pickle AI正在做的事——通过实时生成逼真的数字人像,让你的形象在会议中保持专业,而你本人则可以在任何地方参会。
但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么炫酷,而在于它解决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痛点:在视频会议成为新常态的今天,人们需要在维持专业形象和获得空间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成功的AI产品,总能巧妙地平衡“幻想”与“现实”。它们不承诺遥不可及的功能,而是在现有技术能力的范围内,让用户的工作变得更高效、更愉快。
04 领域专家的崛起:AI普惠化的新机遇
一个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发生:AI技术正在将产品开发的主导权,从技术专家手中,转移给领域专家。
在过去,开发一款AI产品,你需要精通算法、编程和模型训练。而现在,随着AI工具的普及,那些真正理解用户需求的领域专家,反而拥有了更大的优势。
举个例子,一家名为“卡路里AI”的公司,其创始人深知健身人群的痛点——手动计算食物热量过于繁琐。于是,他们开发了一款应用,用户只需拍张照片,AI就能自动识别食物并估算出卡路里。这种从真实需求出发的解决方案,远比技术团队凭空想象的“健身工具”要精准得多。
再比如,两名本科生创办的Mytender公司,他们敏锐地发现了招投标流程中的痛点,利用AI开发了一款合同竞标工具,最终获得了25万英镑的融资。他们团队里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联合创始人,但凭借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AI辅助开发工具,同样打造出了成功的产品。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最懂用户需求的人,现在拥有了创造产品的能力。AI工具的普及,正在让“我懂问题,但不懂编程”的困境成为历史。
这就是“AI普惠化”的真正含义——不再是由技术专家来决定做什么样的产品,而是各行各业的专家,都能够利用AI来解决自己领域内的实际问题。
05 谁能在AI时代胜出?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AI产品的激烈竞争中,谁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我的观察是:那些能够识别真实需求并具备执行力的人。他们通常有几个共同特征:第一,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的经验,能准确把握用户的痛点;第二,乐于学习和使用AI工具来构建解决方案;第三,对技术边界有清醒的认识,从不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
传统的产品开发,依赖于技术、产品和设计团队之间的复杂协作。而现在,一个深刻理解问题的人,借助AI工具和低代码平台,往往能以更快的速度验证想法、迭代产品。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问题专家”有时比“技术专家”更具优势。
一个三角形,底部是"技术能力",顶部是"需求洞察",标注"竞争优势的转移"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愿意为Granola付费?因为它卖的不是AI技术本身,而是对我的工作方式的深度理解。它证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最好的AI产品,并非技术专家的闭门造车,而是资深用户为了解决自身问题而创造的产物。
06 写在最后
AI正在重新定义产品开发的规则。从“我们有什么技术”到“用户需要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视角转变,却决定了无数AI产品的生死存亡。
在这场变革中,最大的机会可能不属于技术最强的公司,而属于最懂问题的人。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拥有深厚的经验和独到的洞察,那么现在,或许就是你亲自动手打造产品的最佳时机。过去需要庞大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一个人借助AI工具便可能实现。
Granola的2.5亿美元估值,本质上是对这种范式转变的最好验证。当AI技术本身不再是稀缺资源时,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对解决方案的精准把握,便成了真正的稀缺品。
技术已经足够强大,剩下的关键是:你是否足够了解你想解决的问题?以及,你是否愿意亲自动手去解决它?
注:图片由gemini-2.5-flash-image-preview生成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9-07
跃过互联网,AI Agent 正构建全新通信方式 | LinkedIn联合创始人万字对话实录
2025-09-07
万字长文|AI智能体与模型进化:如何在企业落地中平衡创新与风险
2025-09-07
Sam为何认为GPT将催生千亿美元“独角兽个人公司”
2025-09-07
大参林亿级Elasticsearch搜索性能调优实践
2025-09-07
前端效能大突破:cursor引领企业前端开发新革命!
2025-09-07
揭秘AI语音识别:从AI语音服务搭建到K8s容器化部署
2025-09-07
阿里发布Qwen3-Max预览版:万亿级参数兼具超高速与高质量
2025-09-07
AI眼镜未来设想-自然语言交互
2025-08-21
2025-06-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6-12
2025-06-19
2025-06-13
2025-07-29
2025-06-15
2025-08-19
2025-09-07
2025-09-06
2025-09-03
2025-09-03
2025-09-03
2025-09-03
2025-09-02
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