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产品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

发布日期:2025-09-11 19:44:51 浏览次数: 1522
作者:骆齐

微信搜一搜,关注“骆齐”

推荐语

AI产品经理必读:从场景需求到成本控制,揭秘模型选择的三大黄金法则。

核心内容:
1. 场景为王:如何将业务需求精准转化为技术选型
2. 成本考量:在性能与预算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3. 多智能体架构:从单一功能到系统协作的范式转移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最近经常有朋友问我:“现在市面上模型这么多,从GPT到通义,从开源到闭源,到底该怎么选?是不是参数越多、排名越靠前的就越好?”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你选哪个模型,那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会做的事。


因为模型选择,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决策,而是一个关乎产品生命周期的战略判断。它背后牵扯到用户场景、商业模式、成本控制、数据合规,甚至是你团队的能力边界。


在我看来,AI产品经理在面对模型选择时,必须先进行一场深刻的“灵魂拷问”。我总结了三个“黄金三问”,它们构成了AI产品经理的决策框架。


1.灵魂拷问第一问:场景为王——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我常说,产品的一切都始于需求。选择模型的第一性原理,不是看它有多么强大的通用能力,而是看它是否能精准地解决你的业务痛点和用户需求。


一个在MMLU榜单上排名第一的模型,如果不能在你的特定场景下创造价值,那么它就是无用的

AI产品经理与传统产品经理的一个核心区别在于,我们必须具备将“场景需求”转化为“技术选型”的能力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用户界面和功能逻辑,还要深入掌握AI算法的原理、底层系统的架构设计


过去,我们可能只会用计算机视觉(CV)技术解决“人脸识别”或“物体检测”的单一问题 


但现在,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主动智能”。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从“单一功能”到“多智能体(Multi-Agent)”的范式转移。传统的AI助手更像是工具箱,你告诉它做什么,它就给你一个固定的答案。但在一些复杂场景下,一个模型难以独立完成任务。


以蔚来汽车的智能座舱为例,蔚来引入了NOMI Agents多智能体架构 。它将原本的“单点功能”重构成能够处理复杂任务的智能系统。



例如,一个“停车助手”Agent可以帮助你寻找车位;一个“守卫”Agent可以在你离开后监控车辆状态;而“服务管家”Agent则能为你预订保养。


这些独立的智能体可以相互协作,共同为用户提供流畅、主动的智能座舱体验 。这种选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选一个大模型”,而是“设计一个由多个模型(或Agent)协作完成任务的系统” 


它考察的,是产品经理对业务流程的解构和系统架构设计的能力。


灵魂拷问第二问:成本考量——你能承担多大的技术与经济成本?



在大模型时代,成本不再仅仅是研发预算表上的一个数字,它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竞争力。选择模型时,AI产品经理必须在“性能上限”和“成本下限”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首先,要认清一个现实:自研一个前沿的通用大模型,是少数巨头的“游戏”。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训练一个前沿AI模型的成本每年增长2到3倍,预计到2027年,规模最大的模型成本将超过10亿美元 。这笔巨大的开支并非所有公司都能承受。模型的参数数量、内存占用、输入令牌长度等技术参数,都直接转化为对计算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中国AI行业正在上演一场激烈的“成本战” 。字节跳动就是这场战役的先行者,他们率先将豆包大模型的API价格降至“分时代” 。这一举措,对整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不仅仅是商业竞争,它正在重塑整个AI生态的价值链。当模型从“稀缺资源”变为“普适基础设施”时,竞争的焦点就从“谁有更好的模型”转移到了“谁能将模型更好地落地到具体场景”上


对于AI产品经理而言,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机会:与其耗费巨资自研一个通用模型,不如利用低成本的头部模型API,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场景化落地”和“产品体验”上


字节跳动降价的背后,可能并非单纯为了赚取API费用,而是通过低价策略占领市场,培养用户和开发者习惯,从而带动其云服务(IaaS)和生态工具(如Coze、HiAgent)的增长


这一举措为那些在传统云服务市场起步较晚的公司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种将模型选择与商业模式深度绑定的思考,正是AI产品经理的独特价值所在。


灵魂拷问第三问:数据与边界——你拥有什么数据?又需要何种“可解释性”?



任何模型的生命线都离不开数据。模型的选择,与你所拥有的数据的质量、数量、多样性和隐私合规性高度相关。如果你只有少量数据,自研一个复杂的大模型可能会导致“过拟合”,即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出色,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差强人意 


此外,在某些特定高风险或强监管的行业,一个模型能否成功,其成功标准不再是单一的“准确率”,而是“可信度”和“合规性”。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概念——AI的可解释性(Explainable AI, XAI)。可解释性指的是,我们能否理解并阐释AI模型的决策过程

  

在金融(如贷款审批)和医疗(如辅助诊断)等领域,模型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是建立信任和满足合规要求的关键。一个“黑盒”模型,即使预测结果再准确,也可能因无法解释其决策而面临法律和伦理风险


例如,一个模型因训练数据中的偏见而拒绝了某个贷款申请,如果没有可解释性,这将引发巨大的社会和法律问题。

上海仁济医院开发的全国首个泌尿专科智能体“RJU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医疗健康领域,模型不仅要给出答案,更要能解释其推理过程,追溯到对应的医学指南。这种可解释性辅助医生进行决策,而不是简单替代他们,从而建立了医患之间的信任


对于AI产品经理而言,这意味着在面向高风险、强监管行业的产品中,我们必须将“可解释性”作为模型选择的核心标准。这可能需要我们放弃某些高准确率但不可解释的复杂模型,转而选择更容易理解的透明模型,或投入资源开发解释性工具。


为了更好地具象化这三个灵魂拷问,我总结了一个AI模型选型决策矩阵,帮助大家将模糊的决策过程变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结语:AI PM的成长之路:从“模型选择者”到“模型塑造者”


AI产品经理的角色,正从一个单纯的“需求翻译者”向一个集技术、商业、场景于一身的“产品塑造者”转变。模型选择并非一次性决策,而是一个基于业务、成本和技术边界的动态平衡过程   


它需要产品经理深入理解业务,洞察用户,同时还要懂点技术,会算经济账。



不要再问“哪个模型是最好的?”


请开始问自己:

  • 我的产品,为哪个核心场景的用户价值而生?

  • 为了这个价值,我在效果、成本和速度上,愿意牺牲什么,又必须保住什么?

  • 从长远来看,这个模型选择,能否支撑我未来的产品蓝图和商业野心?





欢迎加我微信,做更多交流。

图片
也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会持续分享我对产品、AI的思考。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