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从平台高管到AI创业者,丁黎如何用米粿AI赋能专业漫画创作?揭秘AI工具如何真正解决行业痛点。 核心内容: 1. 丁黎从哔哩哔哩漫画CEO转型AI创业的心路历程 2. 米粿AI针对专业漫画师痛点的创新解决方案 3. AI工具在漫画创作流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划重点
AI时代,最有价值的是那些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如果你是一名动漫爱好者,那么你大概率在哔哩哔哩漫画上看过不少作品,甚至可能是平台的日活用户——当然,也可能是“夜活用户”,习惯在半夜躲在被窝里追更。我自己就曾在哔哩哔哩漫画上追过不少番。
2024年上半年,我认识多年的哔哩哔哩漫画前CEO丁黎,从B站离职创业了。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叫他“黎叔”。他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2015年加入B站后,负责当时平台的直播业务与主站动态板块;2018年,他牵头在内部创业,孵化出了哔哩哔哩漫画。短短几年间,哔哩哔哩漫画就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国产漫画创作者,也推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所以听说他要离职创业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惊讶。要知道,他把哔哩哔哩漫画打造成了“中国唯一盈利的漫画平台”。按理说,这样的位置已经足够“香”了。平台型业务模式成熟,躺着就能收分成,多省心。因此我实在好奇,他为什么会选择跳出舒适圈,非要再去闯一番事业。
于是在2024年2月,我趁去上海出差的机会,专程上门拜访了他。当时他们的办公地点设在上海一处颇具年代感的初创办公场所里,那地方一看就是免费提供给一些早期创业公司的场地。
说实话,以黎叔的行业背景和业内资源,要找到一处高大上的办公场所并非难事。所以当时我感觉,他能非常迅速地把自己从大厂高管的身份切换到创业者的角色,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
当然,比身份转变更难的,是他对创业方向的选择。
当时正好是Midjourney最火的时候,而且他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牛力教授,对方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已有十几年的深耕经验。
因此我顺理成章地猜测,他大概率会做一款面向普通人或动漫新手的工具,让大家能用AI轻松画出漫画或绘本。这样,凭借着他运营哔哩哔哩漫画积累的行业资源,再加上这样专业的团队,肯定能一鸣惊人。
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当时明确表示,要服务专业创作者,真正帮那些以漫画为生的人,更高效地产出优质作品。
说实话,这事儿让我立刻想到一个经典的商业故事。淘金热时期,有人扎堆拼命挖金子,有人却专注卖挖矿用的铲子。而卖铲子的人,往往比挖金子的赚得更稳当。丁黎在哔哩哔哩漫画担任CEO时,其实就扮演着“卖铲子”的角色:为漫画创作者提供平台,让他们能在上面发布作品、实现盈利。
但如今,他却选择放下“卖铲子”这门好生意,亲自下场“挖井”。要知道,“挖井”意味着成功率更低,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即便我和黎叔相识多年,但一直没主动推荐过他的产品,就是因为我觉得太专业了,可能很多同学都用不上。
他们推出了一个AI创作工具,在微博动漫或者其他的动漫平台上,已经有不少大学生在创作动漫短剧或者漫画时,用这款工具来绘图创作了。
我先给你介绍下,传统漫画创作究竟是怎样的流程。
一名漫画师坐在桌前,首先要画草稿,通常是比较潦草的线条,只勾勒出画面的大致轮廓与构图。接着,需要把草稿细化成清晰的线稿,每一根线条都要仔细勾勒,尤其是手部、头发这类细节复杂的部位,往往需要反复修改。线稿完成后还要上色,先铺底色,再加高光和阴影。
按照这样的传统流程,创作一页漫画,需要3位漫画家共同投入16个小时。你没听错,就是16个小时!但其中真正用在创意构思上的时间,只有短短4个小时,剩下的12个小时,全耗费在了重复性的绘图工作上。
如果说漫画创作已经够累了,那动画电影的制作简直是“地狱模式”。
就拿今年大火的《浪浪山小妖怪》来说,为了呈现独特的传统水墨风格,制作团队足足花了4年时间,动员了600多位画师,光场景概念图就绘制了超过2000张。
更夸张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导演对主角形象反复打磨,前后尝试了100多个版本才最终定型。影片里陈塘关大战的一分钟打斗戏,单是分镜设计就画了半年;还有那个仅6秒钟的“火莲花融化冰面”特效镜头,团队更是花了6个月才制作完成。
其实不止国内的创作者,就连大家熟知的日本漫画家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名侦探柯南》的作者青山刚昌,每天要工作20小时,睡眠时间仅3小时;《火影忍者》的作者岸本齐史,周一到周四几乎全天泡在工作室里。
这样的工作强度,说他们是“用生命在画漫画”,一点都不夸张。
黎叔做哔哩哔哩漫画这些年,天天跟创作者打交道,太清楚他们的痛苦了。所以他才会想:能不能用AI来解决这些最耗时、最机械的环节,让漫画师把精力真正用在创意上?
这就是他创立米粿AI的初心。对,米粿AI就是他的产品名字,“米”就是大米的“米”,“粿”字是左边一个米,右边一个水果的“果”字。
黎叔说,他在做哔哩哔哩漫画时,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创作者们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重复劳动上。真正的创意时间少得可怜。
就拿他熟悉的漫画连载来说吧。
一个漫画师要保持周更,基本上一周7天都在画画。周一、周二构思剧情和分镜,这是创意部分。但从周三开始,就是纯体力活了:勾线稿、上底色、加阴影、画背景……一直画到周日晚上,匆匆忙忙交稿。
黎叔心想,这不对啊。漫画师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创意!是那个能让读者哭、让读者笑、让读者熬夜追更的故事能力。
结果现在倒好,90%的时间都在做机械重复的绘图工作。这就像让莫扎特去抄乐谱,让金庸去誊写小说一样,简直是浪费天赋。
你看市面上那些AI绘画工具,比如Midjourney、豆包、即梦,确实很厉害,输入提示词就能生成漂亮的图片。但问题是,这些工具更像是“艺术创作助手”,而不是“专业工具”。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你用美图秀秀能P出好看的照片,但你不能指望它来做专业的平面设计。
米粿AI不一样,它完全是按照漫画师的专业工作流程来设计的。
比如,漫画师画完草稿后,下一步是什么?勾线稿。传统方式是拿着数位笔,一根线一根线地描,手抖了要重画,线条不够流畅需要修改,遇到复杂的手部结构更是要反复调整。
米粿AI直接解决这个痛点:把你潦草的草稿扔进去,AI自动给你生成清晰、流畅的线稿。值得注意的是,生成的线稿不是那种生硬的AI风格,而是真正符合漫画规范的墨线稿件,后续可以直接用来上色。
我特意看了他们的演示,好家伙,那效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原本乱七八糟的草图,经过AI处理后,线条变得干净利落,该闭合的地方闭合,该有细节的地方有细节。特别是那些最难画的手部,AI居然能自动优化成标准的漫画手型。
我把截图放在下方了,你可以看一下,也许第一眼你看不出区别,但是如果你把自己代入到一个漫画师的角色,就可以想象出要一点点画完整个线条,再加上修修改改,需要耗费多少精力。
更厉害的是上色功能。
传统上色有多麻烦?先要用魔棒工具选定区域,然后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填色,再加高光和阴影。一张图上个色,熟练的漫画师也得花好几个小时。
米粿AI的做法是:AI自动识别线稿中的各个区域,智能填充底色,然后根据光源方向自动添加高光和阴影。你甚至可以指定光照角度,AI会相应地调整整个画面的明暗关系。
我看到一个演示,同一个角色,AI可以模拟从左上、右上、正面等不同角度的光照效果,每种光照下的阴影分布都很合理,完全不像是机器生成的。也就是说,你画完线稿之后,画面上的高光和阴影,都是AI帮你自动生成的。这些就是细节了,属于那些重复性强但又不能不做的事情。
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们对“可控性”的理解。
你知道专业创作者最怕什么吗?怕AI太“聪明”,给你生成一堆你不想要的东西。
米粿AI在这方面做得很克制,它不会擅自改变你的创意,而是严格按照你的草稿来优化。比如你画了一个角色的基本轮廓,AI只会帮你把线条画得更清晰,把比例调得更准确,但绝不会改变角色的基本设定。你想要什么风格的上色,可以给AI一张参考图,它会按照参考风格来处理,保证整个作品的风格统一。
这种作为“助手”而不是“替代者”的定位,正是黎叔他们团队深度理解行业后的产物。他们知道,漫画师最宝贵的是创意和风格,AI的作用是帮助实现这些创意,而不是代替创意本身。
而且还有两个小细节,可以展示一个专业团队对需求的洞察力。
黎叔他们还考虑到了漫画发行的实际需求,比如对话气泡的处理。你知道漫画出海时最麻烦的是什么吗?翻译和排版。每个气泡里的文字都要重新设计,甚至气泡的大小都要一个个调整,工作量巨大。
米粿AI直接提供了气泡识别和重绘功能,可以批量处理文字翻译和气泡排版。本地化人员只需要把译文导入,AI就能自动填入相应位置并调整样式。这对于想要出海的漫画作品来说,简直是神器。
另外,他们把这些功能做成了Photoshop的插件,让漫画师在Photoshop里可以直接使用。要知道,虽然AI设计能力飞速发展,但是对于专业的创作者来说,Photoshop还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所以米粿AI没有让设计师离开他们早已习惯的工具,而是帮大家把现有的工具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一样的升级。
可能有人会问,漫画创作这个市场有多大?值得一个B站前高管放弃高薪来创业吗?
说实话,单看国内漫画市场,确实算不上什么大生意。但丁黎他们的眼光显然不止于此。你看米粿AI的定位:面向全球ACG(动画、漫画、游戏)内容创作者群体。这个市场就大了去了。
先说效率提升的数据。传统动画短剧成本约每分钟1万元人民币,而借助米粿AI可以降至每分钟3900元,效率提升接近3倍。
如果技术继续进步,成本有望降至千元级别。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原本只有大公司才能玩得起的动画制作,现在中小团队也能参与了。
门槛一降低,市场就会爆发式增长。
更关键的是,米粿AI解决的不只是成本问题,还有人才稀缺问题。
你知道现在动画行业最缺什么吗?缺优秀的原画师和分镜师。《浪浪山小妖怪》动员了600多位能掌握水墨风格的画师,团队花了4年时间。《哪吒》的分镜师面对复杂镜头时直言“太崩溃”,一个1分钟的打斗戏分镜就画了半年。这种人才稀缺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培养一个优秀的漫画师需要多少年?至少5到10年。但AI工具可以让普通画师快速达到专业水准,让有创意但技法不够的人也能参与创作。
从商业角度看,米粿AI走的是典型的“垂直深耕”路线,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
这种策略的好处是什么?用户粘性极高。
通用AI工具用户可能今天用Midjourney,明天换即梦,后天又去试别的。但专业人士的工具不一样,一旦融入工作流程,就很难替换。而且,专业用户的付费意愿远高于普通用户。一个漫画工作室为了提高效率,每月花几千块买AI工具,完全不是问题。
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险。AI技术发展太快,今天的领先优势,明天可能就被超越了。但米粿AI有个护城河:他们对行业的深度理解。
想象一下,一个有才华但技法不够的年轻人,原本可能因为画不好线稿而放弃漫画梦想。现在有了米粿AI,他可以专注于故事创作,让AI来处理技术细节。这不就是在为行业培养更多的创作者吗?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通用AI工具做不到米粿AI这样的专业度?
答案其实很简单:隔行如隔山。
技术可以被复制,但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对工作流程的理解,这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丁黎在哔哩哔哩漫画的那些年里,积累的不只是人脉和经验,更是对这个行业最深层次的认知。做通用AI的团队,可能对技术很懂,但未必懂漫画创作的具体流程。他们知道怎么让AI画出好看的图,但不知道漫画师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线稿、什么样的上色方式、什么样的工作流程。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更大的话题:在AI时代,什么样的产品最有价值?
我觉得,不是那些炫技的、概念性的产品,而是那些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不是让人惊叹“哇,AI好厉害”,而是让人感慨“哎呀,这个真好用”。
毕竟,最好的技术,往往是让人感觉不到技术存在的技术。
说到这里,我在微信上问过黎叔,为什么把自己的产品叫做“米粿AI”?
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看,这算不算一个情怀满满的AI产品呢?
如果你身边有漫画师,或者是立志成为漫画家的孩子,欢迎你把这款产品推荐给他们。不过,如果你仅仅想体验怎么一句话生成一幅漫画,那么米粿AI并不适合,豆包和即梦更加合适你。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0-31
Palantir 本体论模式:重塑企业 AI 应用的 “语义根基” 与产业启示
2025-10-31
树莓派这种“玩具级”设备,真能跑大模型吗?
2025-10-30
Cursor 2.0的一些有趣的新特性
2025-10-30
Anthropic 发布最新研究:LLM 展现初步自省迹象
2025-10-30
让Agent系统更聪明之前,先让它能被信任
2025-10-30
Rag不行?谷歌DeepMind同款,文档阅读新助手:ReadAgent
2025-10-29
4大阶段,10个步骤,助你高效构建企业级智能体(Agent)
2025-10-29
DocReward:让智能体“写得更专业”的文档奖励模型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9-16
2025-10-02
2025-09-08
2025-09-17
2025-08-19
2025-09-29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