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从“更大”到“更聪明”:蚂蚁集团推出 Ling 2.0,大模型推理进入“稀疏智能时代”

发布日期:2025-11-01 07:52:04 浏览次数: 1534
作者:Halo咯咯

微信搜一搜,关注“Halo咯咯”

推荐语

蚂蚁集团Ling 2.0突破大模型效率瓶颈,用1/32激活比例实现7倍推理加速,开启稀疏智能新时代。

核心内容:
1. 稀疏MoE架构设计:仅激活3.5%专家网络实现万亿参数规模
2. Ling Scaling Laws方法论:通过风洞实验预测最优模型配置
3. 稳定机制创新:Sigmoid路由+共享专家保障超大规模训练稳定性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在这个“模型越大越好”的时代,蚂蚁集团却走出了一条反向思路——让模型变得更聪明,而不是更臃肿

最近,蚂蚁集团的 Inclusion AI 团队正式发布了 Ling 2.0 系列模型——一个以“推理优先(Reasoning-First)”为核心设计理念的稀疏 MoE(Mixture of Experts)语言模型家族。它最大的特点是:参数总量可以从 160 亿一路扩展到 1 万亿,但每个 Token 的计算量几乎不变。

听起来有点像魔法?但这其实是一套非常系统的工程哲学:每一次激活(Activation)都必须带来推理能力的增强。


一、1/32 激活比例的 MoE 设计:让“大模型”变轻盈

在 Ling 2.0 的架构中,核心是一个 稀疏专家混合层(Sparse MoE Layer)

每一层都包含:

  • 256 个路由专家(Routed Experts)
  • 1 个共享专家(Shared Expert)

每处理一个 Token 时,路由器会从 256 个专家中选择 8 个激活,再加上始终开启的共享专家,总共 9 个专家参与计算——这只占全部专家的 **约 3.5%**,也就是 1/32 的激活比例

这种稀疏激活机制,让模型在训练与推理时仅使用极小一部分网络,却能保持完整的参数规模。 根据蚂蚁团队的测试,相比等规模的稠密模型,Ling 2.0 的效率提升约 7 倍

更关键的是,这种稀疏策略在 16B、100B 到 1T 三个版本中都能保持稳定表现:

模型版本
总参数量
每Token激活参数
激活比例
对应稠密模型性能
Ling Mini 2.0
160 亿
14 亿
1/32
约等于 7B-8B
Ling Flash 2.0
1000 亿
61 亿
1/32
约等于 30B
Ling 1T
1 万亿
500 亿
1/32
推理旗舰款

这意味着:在算力成本几乎不增加的情况下,模型的推理与知识容量仍在稳步增长。


二、Ling Scaling Laws:从“试出来”到“算出来”的架构选择

以往大模型架构的选择常常依赖反复实验和调参。 但蚂蚁团队采用了更科学的路径——通过“Ling Scaling Laws”自动推导出最优设计。

他们建立了一个叫 “Ling 风洞(Ling Wind Tunnel)” 的验证体系:

  • 先用一批小型 MoE 模型在相同数据和路由规则下训练;
  • 然后将结果拟合为幂律(Power Law);
  • 最终预测在更大规模下的损失、激活比例和专家平衡点。

结果显示,1/32 激活比例、256 个路由专家 + 1 个共享专家的配置,在从 16B 到 1T 规模间都是最优解。

这一方法论,让团队无需“试错式”地烧掉 GPU 集群,就能提前预测模型表现,极大降低了超大规模模型的试验成本。

此外,Ling 2.0 的底层还引入了几项稳定机制:

  • Sigmoid 路由打分(Aux-Loss-Free Routing),避免额外损失函数;
  • QK Norm 与部分 RoPE 结合,保持深层模型梯度稳定;
  • MTP Loss(多任务预测损失),提高复杂推理时的鲁棒性。

简单来说,Ling 2.0 不只是“更大”,而是“更有规律地变大”。


三、从 4K 到 128K:推理与上下文的“双螺旋进化”

Ling 2.0 的训练管线同样颇具匠心。

它不是一味地堆数据,而是循序渐进地将“推理能力”与“长上下文”结合

  1. 初期阶段:以 4K 上下文训练,数据中数学与代码类样本逐步增加至语料库的一半;
  2. 中期阶段:选取 1500 亿高质量 Token,将上下文扩展到 32K;
  3. 推理强化阶段:注入 6000 亿链式思考(CoT)数据;
  4. 最终阶段:通过 YaRN 方法扩展到 128K 上下文,同时保持短文本性能。

这种“早期引入推理、逐步拉长上下文”的策略,让 Ling 系列在数学、代码、逻辑推演等场景中表现异常稳定。 相比许多后期才添加推理数据的模型,Ling 2.0 在深度思考能力上明显更自然、更连贯。


四、分阶段对齐:把“快答”与“深思”分开调教

在模型对齐(Alignment)环节,蚂蚁团队引入了一种独特的“双路径”方案:

  1. 能力阶段(Capability Pass): 使用“解耦微调(Decoupled Fine-Tuning)”策略,让模型学会区分快速应答与深度推理两种模式;
  2. 演化链式思考(Evo-CoT): 自动扩展并多样化推理链,提升模型自我思考的覆盖度;
  3. 偏好阶段(Preference Pass): 在句子级别执行群体竞技奖励(Group Arena Reward),以人类反馈优化回答风格与准确性。

这种“分层对齐”的做法,使 Ling 2.0 在推理性能不牺牲的前提下,回答既高质量又更贴近人类偏好。 特别是在数学推理、代码生成、指令跟随任务上,表现接近同级别闭源模型。


五、FP8 与异构流水线:让万亿参数不再是“天价游戏”

万亿规模模型的最大难题,不在算法,而在训练成本与硬件利用率。 蚂蚁的工程团队在这里玩出了一整套系统级优化:

  • FP8 低精度训练:在损失曲线仅略低于 BF16 的前提下,硬件利用率提升 15%;
  • 异构流水线并行(Heterogeneous Pipeline Parallelism):在不同 GPU 上交错执行前向与反向计算,提升整体吞吐 40%;
  • Warmup Stable Merge:通过合并检查点替代传统学习率衰减,让超大模型的稳定训练成为可能。

这些系统堆叠,让 1T 参数规模的训练真正“落地”。 也就是说,Ling 2.0 不只是一个模型,更是一套 “可复用的万亿级训练系统栈”


六、结果与启示:稀疏,不等于妥协

最终评测显示:

  • Ling Mini 2.0(16B,总参数)可匹敌 7B-8B 稠密模型;
  • Ling Flash 2.0(100B,总参数)保持 1/32 激活,表现稳定;
  • Ling 1T(1 万亿参数)在 128K 上下文下展现出强大的逻辑与数学推理能力。

更关键的是——这些性能的提升并非来自增加算力,而是源自稀疏激活、科学架构选择和高效系统工程的协同作用。

蚂蚁集团的 Ling 2.0 向业界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

大模型不一定要更“密”,也可以更“聪明”。

未来,当其他机构还在比拼显卡堆叠时,这类“固定稀疏+推理优先”的架构,或许会成为更主流的道路。


结语:推理时代,模型不再靠堆料取胜

从 GPT 到 Claude,再到如今的 Ling 2.0,我们正在见证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模型的竞争,不再是谁更大,而是谁更会“思考”。

Ling 2.0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团队在超大模型工程、推理能力建模与训练体系化优化上的全面突破。 它不仅是一个模型,更像是一个信号——未来的智能,不在算力极限,而在结构智慧。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 关注 我们,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关注我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