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大模型建设难点: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接入与治理

发布日期:2025-11-05 07:40:52 浏览次数: 1536
作者:twt企业IT社区

微信搜一搜,关注“twt企业IT社区”

推荐语

大模型建设中的多源异构数据治理难题如何破解?车企实战经验分享,助你避开数据孤岛陷阱。

核心内容:
1. 多源异构数据治理面临的三重挑战:数据结构碎片化、系统集成能力弱、数据责任主体不清晰
2. 两种创新治理策略:主数据驱动的中心化治理与数据虚拟化的联邦接入模式
3. 车企实战案例解析,展示不同场景下的最佳实践方案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导 读 


在大模型建设过程中,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接入与治理是一大难题,因为它不仅是技术接口问题,还涉及跨部门的数据标准协同。不同系统建设年代不同,厂商各异,数据权限归属也不清晰。本文结合车企真实案例,分享了该问题带来的三重挑战和治理策略,各行业均值得借鉴。


分享者:陈强

现任职于某大型车企,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就职于 Intel、IBM、联想、爱奇艺等公司;有多年基于 Docker/Mesos/Kubernetes 的云容器研发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专注于云原生技术的研究。

在推进汽车制造大模型建设的过程中,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接入与治理是我们遇到的最基础、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起初我们以为只要打通接口、建个数据湖就能解决,但实际推进中发现,技术只是表层,背后是流程、标准、权责的深层协同问题。

首先面临的挑战是数据结构的高度碎片化。研发系统用的是结构化参数表,生产MES系统记录的是时序工艺数据,质量检测又有大量非结构化的图像和文本报告,而供应链数据又分散在多个ERP实例中,字段命名、单位制、时间戳格式都不统一。比如同一个“扭矩值”,在设计端是理论值,工艺端是设定值,产线采集的是实测值,三者在语义上有关联,但在系统中完全孤立。这种语义割裂使得大模型难以建立准确的上下文理解。

其次是系统年代跨度大,集成能力弱。一些老厂区的设备系统还是十几年前的定制化平台,只支持定时导出CSV或ODBC访问,不提供API,数据更新延迟严重。我们曾尝试通过ETL工具批量接入,但发现数据时效性差,且变更频繁,维护成本很高。更复杂的是,部分系统由供应商运维,数据访问权限不在主机厂手中,协调周期长,响应慢。

再者是数据责任主体不清晰。比如某车型配置数据,研发说归他们管,销售说以配置器为准,IT又说两个系统独立维护。一旦出现数据不一致,往往需要跨部门开会确认,治理效率低。我们在做数据血缘分析时,发现很多关键字段没有明确的源头定义,导致模型训练时特征来源不可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分阶段、分层级的治理策略。

第一种路径是主数据驱动的中心化治理。我们先梳理出18类核心主数据,如车型平台、零部件编码、工艺路线等,建立企业级主数据管理(MDM)系统,统一编码规则和语义定义。所有系统在对接时必须映射到主数据标准,否则不予接入。这种方式治理彻底,数据一致性高,适合对准确性要求高的场景,比如BOM生成、成本核算。但建设周期较长,初期需要大量人工清洗和对齐。

第二种是基于数据虚拟化的联邦接入模式。对于暂时无法改造的老旧系统,我们采用数据虚拟化中间件,在不迁移原始数据的前提下,通过适配器实时封装查询接口,对外提供统一视图。这样避免了大规模数据搬迁带来的风险,也减少了对业务系统的侵入。我们在整车故障分析场景中应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售后、质量、产线数据的联合查询。优势是见效快、灵活性高,但性能依赖网络和源系统稳定性,不适合高频训练场景。

第三种是分域建模+语义层抽象。们将数据按业务域划分(如研发域、制造域、供应链域),在各域内先完成局部治理,再通过统一的语义层(Semantic Layer)进行跨域关联。语义层中定义公共维度、指标口径和关联规则,大模型通过语义层获取数据,无需直接接触底层异构源。这种方式平衡了治理成本与使用效率,我们在智能排产项目中验证了其可行性。但需要持续维护语义映射关系,对数据架构团队能力要求较高。

从实践来看,单一方案难以覆盖所有场景。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主数据+虚拟化+语义层”三位一体的混合架构:核心主数据集中管理,历史系统通过虚拟化接入,最终通过语义层对外服务。同时配套建立了数据治理委员会,由IT、业务、质量等部门共同参与,明确数据Owner机制,把数据质量纳入KPI考核。



给同行几点建议:一是不要追求一步到位的“大一统”,先聚焦高价值场景,做深做实几个关键数据链路;二是重视元数据管理,把字段来源、更新频率、业务含义都记录清楚,这是后续模型可解释性的基础;三是推动数据治理从“技术驱动”转向“业务驱动”,让业务部门真正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才能形成持续治理的合力。

这个过程确实需要耐心,但每打通一个数据断点,模型的能力边界就拓展一分。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调整,欢迎更多同行交流,一起把汽车制造的数据底座打得更牢一些。

汽车制造业大模型建设项目 ·方案设计阶段·系统架构设计

支持社区支持本文同行观点,请点赞、转发或点击“♡”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直接看到社区中本文中可能不包括的的全部信息和最新更新


“汽车制造业大模型建设”项目相关内容推荐:

大模型建设中,如何进行可行性分析?(汽车制造行业实践分享)

汽车制造行业大模型系统架构设计的三个难点

汽车制造行业大模型算力层主流技术路线的选择分析


关联推荐: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 GPU 资源池建设完整实践分享
大模型场景中 GPU 主流网络互联技术及性能评估
DeepSeek落地大模型业务场景与实施路径探索" data-itemshowtype="0" linktype="text" data-linktype="2">银行业基于Deepseek落地大模型业务场景与实施路径探索
AI大模型在汽车制造行业智慧园区的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探索
制造企业私有云平台建设有哪些候选技术路线?(选型难点与对比分析)


欢迎关注社区“汽车制造业大模型建设”项目相关内容,了解最新行业同行专家的分享和大家的观点。

地址:https://www.talkwithtrend.com/Project/159151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图片

    *本公众号所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区立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丰富,更精彩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