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们是AI训练师:一堂轻设备的AI启蒙课

发布日期:2025-09-01 14:35:10 浏览次数: 1527
作者:现代教育技术

微信搜一搜,关注“现代教育技术”

推荐语

AI教育新思路:不用电脑也能上好人工智能启蒙课,揭秘轻设备教学的创新实践。

核心内容:
1. 国家政策背景下AI通识教育的实施挑战与应对
2. 轻设备教学方案:从数据收集到特征提取的全流程模拟
3. 培养计算思维与破除AI神秘感的三大教学目标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今年,国家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在指南明确提出了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构建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灵活采用独立设课、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形成阶梯化、连贯性的教学安排。”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承担此项课程的大都是我们信息科技的老师,本人也利用假期进行了学习和思考,结合大部分普通学校的实际教学环境,智能终端设备的禁止使用,我们怎么做少米之炊,提供一个思路,供广大同行参考,也希望和大家共同商讨


课程主题:《我们是AI训练师:一堂轻设备的AI启蒙课》


课程目标:

1.认知层面: 理解机器学习“数据-训练-应用”的核心流程,深刻认识“数据决定AI智能”和“算法偏见”的概念。

2.思维层面: 培养 computational thinking(计算思维),包括分解问题、模式识别、抽象和算法设计。

3.情感层面: 破除AI的神秘感,激发兴趣,树立“AI源于人类,可控于人类”的理性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一台可上网的电脑(用于最终演示和搜索)。

2.教师智能手机(核心教具)。

3.黑板/白板+笔。

4.打印好的“数据标签卡”(或直接用纸条写)。


课程流程设计

第一幕:生活即教育 - 从“刷脸”说起

活动1:集体生活回忆

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你在哪里遇到了AI?”(引导回答:手机刷脸解锁、短视频推荐、美颜相机、智能音箱...)

目的: 切入生活,建立联系,激发共鸣。


活动2:聚焦“刷脸”与猜想

教师拿起手机,演示人脸解锁:“它怎么认识我的?它脑子里有我的照片吗?”

引导学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AI不是匹配照片,而是‘学习’过我脸部的特征。

教师点睛: “今天,我们全班就来扮演一次‘AI训练师’,不用电脑,用我们的大脑和规则,来‘训练’出一个AI!”

(过渡:宣布今天的目标——我们一起创造一个能识别“快乐”和“生气”表情的AI。)


第二幕: 集体“训练”一个AI

这个阶段是核心,全班模拟机器学习流程。

阶段一:数据收集与标注(“做”数据)

任务: 为我们的AI收集“快乐”和“生气”两种表情的数据。

目的: 学生亲身参与了数据制造和标注的“”,这个过程让他们理解AI学习的“燃料”从何而来,以及数据标注的重要性。

步骤

1.教师邀请5-6名志愿者上台。

2.教师用智能手机为每位志愿者拍摄一张“快乐”的表情照片和一张“生气”的表情照片(注:提前获得学生同意,并说明仅用于课堂演示,课后删除)

3.每拍一张,教师大声问全班:“这张图片的‘标签’应该是什么?是‘快乐’还是‘生气’?”由全班集体决议。

4.教师将照片分别存入手机两个相册文件夹,命名为“快乐数据”和“生气数据”。


阶段二:特征提取与规则制定(“学”算法)

任务: 我们不写代码,而是总结出判断“快乐”和“生气”的规则(即模拟算法)。

目的学生从具体的图像中,抽象出规律性的规则,这本身就是机器学习中“特征工程”的思想雏形。

步骤

1.教师将手机照片投屏到电脑(或用数据线连接电脑打开文件夹),将“快乐数据”组的照片全部展示出来。

2.教师引导全班观察和总结:“请大家找一找,所有‘快乐’的照片,有什么共同特征?”

3.学生回答(预期:嘴角上扬、眼睛眯起、有鱼尾纹、牙齿露出等)。教师将特征一一写在黑板上,作为“快乐”的规则。

4.同样方法,总结出“生气”的规则(眉头紧皱、嘴角下垂、瞪眼等)。


阶段三:测试与优化(“用”模型)

任务: 测试我们制定的规则是否有效。

操作:

1.教师邀请一名新同学上台,让他/她做出一个表情(快乐或生气,但不告诉全班)。

2.教师用手机拍下这个测试照片,投屏展示。

3.全班同学禁止猜测,必须作为“AI”,严格按照黑板上写的规则(嘴角是否上扬、眉头是否皱起等)来逐条判断,最后投票得出一个结论。

4.公布答案,看我们的“人体AI”是否判断正确。

5.如果错了! 太棒了!这正是最重要的教学时刻。引导大家讨论:“为什么我们会错?是我们的规则漏掉了什么?还是这个表情太复杂?” 从而优化黑板上的规则。


第三幕:思考与升华

活动3:“脑”的挑战——偏见从哪里来?

教师提问: “我们的AI规则,是从刚才几位同学的脸上总结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志愿者都是男生,没有女生,这个AI能很好地识别所有女生的表情吗?”

学生讨论,引导出“数据偏见”的概念——训练数据缺乏多样性,会导致AI对某些群体失灵或不公。

进一步追问: “如果用一个 亚洲人数据训练的AI,去识别非洲人的表情,可能会怎样?” “这告诉我们,未来创造AI时,需要注意什么?”

目的: 将实践上升为伦理思考,培养科技责任感。


活动4:延伸与展望

教师用电脑快速搜索并展示一些前沿的AI应用视频(如AI医疗、自动驾驶、AI绘画),简要介绍。

提问: “现在再看这些技术,你觉得它们的神秘感是不是减少了?它们是不是也遵循着我们刚才体验的‘数据-规则-应用’的基本逻辑?”

鼓励: “你们今天已经理解了AI的核心。未来的AI世界,正等着你们去创造和规范。”


第四幕:小结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没有每人一台电脑,但我们用集体的智慧,过了一把‘AI训练师’的瘾,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明白了,AI的智能背后,是数据,是人类制定的规则,也会沾染人类的偏见。”

“记住,你们不仅是AI的使用者,更是未来的洞察者和创造者。”


我的一点思考:

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我们很多的中小学校并没有那么多高大尚的设备,加上很多学校对学生智能终端的禁令,这些条件的限制常常让我们这个学科的老师很茫然,没有设备的加持,是不是我们的课程就无法开设了呢?当老师们都在抱怨设备不足条件不够时,我们是不是需要跳出这个圈,换个思维去重新思考课程的设计呢?我想,教育的本质从不依赖于设备的堆砌,而源于思想的深度与设计的巧思。 让我们一起共勉。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