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 Agent 落地之困:为什么“人”与“流程”是最大障碍?

发布日期:2025-11-10 08:12:24 浏览次数: 1520
作者:宝玉AI

微信搜一搜,关注“宝玉AI”

推荐语

AI Agent落地难?原来“人”和“流程”才是真正的拦路虎!这份深度报告揭示企业应用AI的三大痛点。

核心内容:
1. AI Agent落地的三大障碍:工作流集成、员工抵触、数据隐私
2. 工作流集成的关键:无缝嵌入现有业务流程而非独立使用
3. 解决员工信任危机的两种典型场景:过度依赖与过度怀疑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编者按:本文深入解读了 MMC 发布的《State of Agentic AI: Founder’s edition》报告。在 2025 这个 AI Agent 元年,这份基于对创始人和企业用户的深度访谈报告,揭示了当前 AI Agent 落地面临的核心挑战、衡量标准、付费模式以及成功的落地策略。

今年 “Agentic AI” 非常火,新产品也层出不穷。当然 Agent 争议也不小,一部分人认为没啥用,一部分人则觉得 Agent 无所不能。

这种争议如果用数据说话就会有说服力的多。MMC 深入访谈了 30 多家正在做 AI Agent 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和 40 多位企业里的实际用户,写了这篇报告:《AI 智能体(Agentic AI)现状:创始人篇》。

【1】真正限制 AI Agent 的,可能不是 AI 不够聪明

大部分都以为目前 Agent 最大的困难会是“AI 不够聪明”、“幻觉太严重”或者“太难和当前系统集成”。

这些确实是问题,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创始人眼中,它们排不进前三。

根据调查,部署 AI Agent 时的三大问题分别是:

  1. 1. 工作流集成 和 人机交互(占 60%)
  2. 2. 员工抵触 和 非技术因素(占 50%)
  3. 3. 数据隐私与安全(占 50%)

也就是说最大的障碍,是“人”和“流程”的问题

1. “这玩意儿我该怎么用?”(工作流集成)

这是占比 60% 的最大难题。

一个 AI Agent 再牛,如果它是一个需要单独打开的 APP,需要员工在现有的工作软件之外再打开一个新窗口去指挥它,那它的使用率注定高不了。

成功的集成,是把 AI 嵌入到员工已有的工作流里。比如,当销售在 CRM 里更新一个客户状态时,AI Agent 自动跳出来说:“我帮你把刚才的会议纪要总结好了”。

这已经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了,更需要企业改变观念,企业得先想清楚:“要集成这样的 AI Agent,我原有的工作流程需要怎么改?”这往往比买一套 AI Agent 难得多。

2. “它会不会抢我饭碗?”(员工抵触)

这是 50% 的创始人提到的信任危机。

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在企业里,人类和 AI 的合作,目前大多不太愉快

  • • 一种是“过度依赖”:员工把活儿全丢给 AI,自己不检查,结果 AI 出了错,比如给客户报了个错误的价格,酿成大祸。
  • • 一种是“过度怀疑”:员工根本不信 AI,AI 做的每一步,他都要自己再核查一遍。这非但没提高效率,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更深层的,就是对被 AI 取代的恐惧。这导致员工在用的时候束手束脚,或者干脆阳奉阴违,不愿配合。

3. “我的数据喂给 AI,安全吗?”(数据隐私)

这也是 50% 的创始人提到的核心关切。

这个问题在金融、医疗等行业尤其严重。企业会担心:“我把内部的财务报表、客户病历交给这个 AI Agent 分析,这些数据会不会被拿去训练别的模型?会不会泄露?”

这种担忧,有些是真实存在的,比如需要符合 GDPR、ISO 27001 等合规认证,也有些纯粹是感觉上的。但无论哪种,都会让企业在部署时畏手畏脚。

【2】做得好的 AI Agent:高准确率和高自主性

既然有这么多困难,那现在做的好的那些 AI Agent,实际表现怎么样?

报告从两个维度来量化现在的 AI Agent:

  • • 准确率 (Accuracy):AI 干的活儿,多大比例是对的、被人类接受的。
  • • 自主性 (Autonomy):AI 干活儿时,多大程度不需要人来插手。

理想状态当然是高准确+高自主。现实是,超过 90% 的 Agent 创业公司声称自己的方案达到了 70% 以上的准确率。

所以 MMC 把 Agent 划分了三个分类:

  1. 1. 中准确、高自主
    适用于低风险、高重复、易验证的工作场景。比如自动给海量的营销邮件打标签。就算 AI 标错了 30%,但它帮你自动处理了 1000 封,你只需要人工纠错那些明显不对的,总体效率还是远超纯人工
  2. 2. 高准确、低自主
    适用于高风险、高价值领域,比如医疗场景。比如 AI 帮你起草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它必须保证 90% 以上的准确率,但人类专家必须在每一步进行严格审核(低自主权)。它扮演的是“超级助手”,而不是“决策者”
  3. 3. 高准确率 + 高自主性
    这可以说是最理想的“甜点区”,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它适用于那些 AI 部署相对成熟或规则边界清晰的领域。比如客户服务、网络安全或金融合规。在这些场景下,AI Agent 已经足够可靠,达到 80%-90% 的准确率和自主性,可以被授予高自主权去端到端地处理任务。报告提到,这里的秘诀通常是将概率性的大语言模型与更具确定性的 AI 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准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性。

【3】企业开始为 Agent 付费了

聊 AI Agent 落地,绕不开收费的问题。

好消息是企业开始真掏钱付费了

报告发现,62% 的 AI Agent 创业公司,已经拿到了企业的“业务线预算(Line of Business budget)”。

这是个超级积极的信号。大公司内部的预算分两种:一种叫“创新预算”(Innovation budget),就是实验经费,图个新鲜。

而“业务线预算”,是各部门用来保证自己核心业务运转的支出。

当 AI Agent 开始动用“业务线预算”时,意味着它已经从可有可无的玩具变成了能帮我干活的生产力工具

坏消息是现在还没摸索出最佳的收费模式

虽然知道这玩意儿值钱,但到底该怎么定价?报告显示,大家都在摸索,主流的两种方式是:

  1. 1. 混合定价(23%):比如“基础服务费 + 超出部分按用量付费”。
  2. 2. 按任务次(23%):AI 帮你干成一件事(比如发出一张发票),收一次钱。

而大家最期待的按照按效果付费(Outcome-based),目前只有 3% 的公司在用。

为什么?因为太难了。

比如,一个“销售 AI 助手”,它帮销售赢了个大单。这个功劳,到底 80% 算销售的,还是 20% 算 AI 的?怎么衡量?这根本算不清。

所以,目前最现实的还是按苦劳付费,而不是按功劳付费

【4】最重要的部分:成功的 AI Agent 落地策略

既然 AI Agent 落地这么难,那些成功的 Agent 公司是怎么说服企业客户的呢?MMC 的访谈总结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落地经验。

秘籍一:“Think Small”(从小处着手)

报告总结了一个非常务实的落地策略:Think Small (从小处着手)。

忘掉那些“彻底颠覆行业”、“全自动替换人类”的宏大叙事。成功的 AI 智能体,往往从一个非常小、非常具体的切口进入

  • • 起点: 选一个低风险、中等收益的任务。
  • • 关键: 选一个员工最讨厌干的活儿。比如,销售团队最烦的手动录入客户数据,或者财务团队最烦的核对发票。
  • • 定位: 永远不要说你是“替代品” (Replacement),要说你是“副驾驶” (Copilot)

你的目标不是让老板开除员工,而是把员工从那些重复、枯燥、没人想干的破事儿里解放出来。

当员工发现,这个 AI 真的帮我省了每周 5 小时填表的时间,信任的种子才算种下了

秘籍二:“保姆式”服务(Hand-holding)

现在的 AI Agent 还远没到即插即用的程度。企业买的不仅是软件,更是一整套陪跑服务。

成功的创业公司都在用“前线部署工程师(FDE)”模式。这帮人既是程序员,又是咨询顾问,他们会直接“扎”到客户的办公室里,手把手帮客户梳理流程、清理数据、调整 AI。

同时,人机交互界面要做到“3E”:

  1. 1. Education(教育):AI 要能主动教用户“我能干啥,你该怎么用我”。
  2. 2. Entertainment(趣味):交互得有趣。
  3. 3. Expectation Management(预期管理):AI 必须坦诚地告诉用户“我干不了啥”,别吹牛。

秘籍三:定位决定生死(Positioning)

最后,你怎么“说”你是谁,可能比你“是”谁更重要

  • • 是“副驾驶”,不是“替代者”
    • • 一定要把姿态放低。你的产品是“Copilot”(副驾驶、领航员),是来“Augment”(增强)员工能力的,不是来“Replace”(替换)他们的。哪怕你的技术真的能替换掉 80% 的人,也千万别这么说
  • • 看人下菜碟
    • • 在医疗这种保守行业,你最好少提“AI”,多谈“自动化”、“效率提升”。
    • • 在金融这种激进的行业,你就得猛吹“Agentic AI”,显得你很前沿。
  • • ROI 要具体
    • • 对于成熟流程,就说“节省了 XX 小时”或“降低了 XX% 成本”。
    • • 对于 AI 创造的新能力(比如“千人千面”的网页),就把它和你已有的工具挂钩,比如:“能让你的谷歌广告转化率提升 20%”。

【最后】

这份报告质量还是很高的,尤其是给我最大感触的点是:

决定 AI Agent 落地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已经不是模型能力够不够强,而是它怎么和企业内部的流程整合,怎么取得员工的信任,怎么证明它存在的价值

另外从准确率和主动性这两个维度来量化评估 AI Agent,是挺科学的。要做好 Agent,最终还是要做到像一个情商高的真人那样,在你还没开口时,就洞察到你的需求,默默帮你把事情搞定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