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 Agent落地难?原来“人”和“流程”才是真正的拦路虎!这份深度报告揭示企业应用AI的三大痛点。核心内容: 1. AI Agent落地的三大障碍:工作流集成、员工抵触、数据隐私 2. 工作流集成的关键:无缝嵌入现有业务流程而非独立使用 3. 解决员工信任危机的两种典型场景:过度依赖与过度怀疑
编者按:本文深入解读了 MMC 发布的《State of Agentic AI: Founder’s edition》报告。在 2025 这个 AI Agent 元年,这份基于对创始人和企业用户的深度访谈报告,揭示了当前 AI Agent 落地面临的核心挑战、衡量标准、付费模式以及成功的落地策略。
今年 “Agentic AI” 非常火,新产品也层出不穷。当然 Agent 争议也不小,一部分人认为没啥用,一部分人则觉得 Agent 无所不能。
这种争议如果用数据说话就会有说服力的多。MMC 深入访谈了 30 多家正在做 AI Agent 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和 40 多位企业里的实际用户,写了这篇报告:《AI 智能体(Agentic AI)现状:创始人篇》。
大部分都以为目前 Agent 最大的困难会是“AI 不够聪明”、“幻觉太严重”或者“太难和当前系统集成”。
这些确实是问题,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创始人眼中,它们排不进前三。
根据调查,部署 AI Agent 时的三大问题分别是:
也就是说最大的障碍,是“人”和“流程”的问题。
这是占比 60% 的最大难题。
一个 AI Agent 再牛,如果它是一个需要单独打开的 APP,需要员工在现有的工作软件之外再打开一个新窗口去指挥它,那它的使用率注定高不了。
成功的集成,是把 AI 嵌入到员工已有的工作流里。比如,当销售在 CRM 里更新一个客户状态时,AI Agent 自动跳出来说:“我帮你把刚才的会议纪要总结好了”。
这已经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了,更需要企业改变观念,企业得先想清楚:“要集成这样的 AI Agent,我原有的工作流程需要怎么改?”这往往比买一套 AI Agent 难得多。
这是 50% 的创始人提到的信任危机。
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在企业里,人类和 AI 的合作,目前大多不太愉快。
更深层的,就是对被 AI 取代的恐惧。这导致员工在用的时候束手束脚,或者干脆阳奉阴违,不愿配合。
这也是 50% 的创始人提到的核心关切。
这个问题在金融、医疗等行业尤其严重。企业会担心:“我把内部的财务报表、客户病历交给这个 AI Agent 分析,这些数据会不会被拿去训练别的模型?会不会泄露?”
这种担忧,有些是真实存在的,比如需要符合 GDPR、ISO 27001 等合规认证,也有些纯粹是感觉上的。但无论哪种,都会让企业在部署时畏手畏脚。
既然有这么多困难,那现在做的好的那些 AI Agent,实际表现怎么样?
报告从两个维度来量化现在的 AI Agent:
理想状态当然是高准确+高自主。现实是,超过 90% 的 Agent 创业公司声称自己的方案达到了 70% 以上的准确率。
所以 MMC 把 Agent 划分了三个分类:
聊 AI Agent 落地,绕不开收费的问题。
报告发现,62% 的 AI Agent 创业公司,已经拿到了企业的“业务线预算(Line of Business budget)”。
这是个超级积极的信号。大公司内部的预算分两种:一种叫“创新预算”(Innovation budget),就是实验经费,图个新鲜。
而“业务线预算”,是各部门用来保证自己核心业务运转的支出。
当 AI Agent 开始动用“业务线预算”时,意味着它已经从可有可无的玩具变成了能帮我干活的生产力工具。
虽然知道这玩意儿值钱,但到底该怎么定价?报告显示,大家都在摸索,主流的两种方式是:
而大家最期待的按照按效果付费(Outcome-based),目前只有 3% 的公司在用。
为什么?因为太难了。
比如,一个“销售 AI 助手”,它帮销售赢了个大单。这个功劳,到底 80% 算销售的,还是 20% 算 AI 的?怎么衡量?这根本算不清。
所以,目前最现实的还是按苦劳付费,而不是按功劳付费。
既然 AI Agent 落地这么难,那些成功的 Agent 公司是怎么说服企业客户的呢?MMC 的访谈总结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落地经验。
报告总结了一个非常务实的落地策略:Think Small (从小处着手)。
忘掉那些“彻底颠覆行业”、“全自动替换人类”的宏大叙事。成功的 AI 智能体,往往从一个非常小、非常具体的切口进入:
你的目标不是让老板开除员工,而是把员工从那些重复、枯燥、没人想干的破事儿里解放出来。
当员工发现,这个 AI 真的帮我省了每周 5 小时填表的时间,信任的种子才算种下了。
现在的 AI Agent 还远没到即插即用的程度。企业买的不仅是软件,更是一整套陪跑服务。
成功的创业公司都在用“前线部署工程师(FDE)”模式。这帮人既是程序员,又是咨询顾问,他们会直接“扎”到客户的办公室里,手把手帮客户梳理流程、清理数据、调整 AI。
同时,人机交互界面要做到“3E”:
最后,你怎么“说”你是谁,可能比你“是”谁更重要。
这份报告质量还是很高的,尤其是给我最大感触的点是:
决定 AI Agent 落地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已经不是模型能力够不够强,而是它怎么和企业内部的流程整合,怎么取得员工的信任,怎么证明它存在的价值。
另外从准确率和主动性这两个维度来量化评估 AI Agent,是挺科学的。要做好 Agent,最终还是要做到像一个情商高的真人那样,在你还没开口时,就洞察到你的需求,默默帮你把事情搞定。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9-01
2025-08-23
2025-10-25
2025-09-10
2025-09-05
2025-09-03
2025-09-09
2025-08-28
2025-08-28
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