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为什么钉钉、360也要入局AI录音卡片?被种草之后一个反思:虽然很好用,但Rabbit R1的致命问题依旧存在

发布日期:2025-09-02 06:09:10 浏览次数: 1588
作者:AI共创日记

微信搜一搜,关注“AI共创日记”

推荐语

AI录音卡片正掀起智能硬件新浪潮,钉钉、360等大厂纷纷入局,但Rabbit R1的痛点仍未解决。

核心内容:
1. AI录音卡片的四大核心功能:实时转写、自动总结、提炼行动项
2. 钉钉Dingtalk A1与360纳米AI Note的产品对比分析
3. 智能硬件赛道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一位博主正在测试钉钉新品Dingtalk A1录音卡片。
作者 | 李大白

非常奇妙,AI战场慢慢地已经演变成四个战区。

一个战区是大模型,这里就不多说了,OpenAI和谷歌这俩巨头可以说暂时领先。

而过去一年多以来,国内外都押注的则是最看好的一个战区:AI原生应用,又或者说是Agent应用。当然,现在这个战区,已经进展到了Agentic AI Agent的炮火之下。

第三个,则是一个存在争议但又纷纷下场的赛道:具身智能,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Robot,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近两年也是大热。(这里,大白也把智能辅助驾驶也算了进来,因为模型原理非常相似。)

大白本来以为,够得上看的也就这三个战场。但忽然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一个战区,那就是智能硬件赛道。

因为这个赛道怎么讲呢?它自出生之初,就天生是缺少内核的一个场景。

且不说Rabbit R1和AI Pin的起落,但就是各种套壳ChatGPT、豆包等模型的AI公仔,你能说这是一个有含金量或门槛的赛道吗?

但事无绝对。很快大白就被打脸了。

8月最后一周,钉钉老帅无招,在回归4个月后,首次带着一系列AI新作登上钉钉十周年的发布会。而这场发布会上,他们发布的首款AI硬件,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个赛道。

本来呢?我一看钉钉居然也开始搞硬件了,就猜想着肯定是办公硬件。然而办公硬件赛道,还有什么新故事可以讲吗?

电脑市场已然红海,会议场景有中科讯飞、思必驰等雄踞,AI眼镜赛道雷声大雨点小(更多还是布局,而且AI眼镜业务已经由阿里的夸克来负责了),总不能开发智能桌椅、智能工位吧,貌似目前还没有哪个牌子站出来说要做这样的事情。

果不其然,钉钉首款AI硬件,选的还是会议场景,严格来说是录音场景:一款录音卡片:Dingtalk A1。 

| 01 为什么录音卡片会突然火起来?

有意思的是,AI录音卡片,并不是钉钉先提出来的。如果你有留意过,就会发现,海外国内都已经发布过类似的产品。Plaud、Ticnote就非常典型了,据说前几个月的销量很不错。

此外,据大白了解到的消息,红衣教主也在准备推出 360 纳米AI Note(一款智能录音笔),盲猜:形态应该也是卡片。而且,还有不少二线的中小厂商其实也都尝试卡片形态的录音产品。

那么,为什么一个“录音小卡片”突然成了各大厂追逐的热点?

我想了想。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大白认为,“生成式AI语境”下的录音早已经和“我们曾以为的录音”产生了质的不同。

如今的AI能力已经让录音产品发生了质变:以前我们录音,是为了保存,为了方便后续的内容整理和使用。但现在有了AI加持之下,你会发现,录音的用途早已经从“纯存储备忘”变成新的生产力。

  • 以前的录音笔只是存音频,后续整理全靠人工。

  • 现在的 AI 录音卡片能:实时转写 → 自动总结 → 提炼行动项。

  • 价值从“减少遗忘”变成了“直接生成知识”,质变非常大。

有新价值,自然就会有新产品、新流量。所以,价值新增量的变化,我认为是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录音场景背后的入口价值。智能手机愈来愈普遍,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此前大家的录音数据的价值可以说很少被二次开发。

然而,非常不巧的是,录音场景本身是“高频刚需”。无论是开会、课堂、采访,录音都是最普遍的职场行为之一。高频就意味着不菲的入口价值,谁占住这个入口,谁就能抓住大批稳定用户。

其三,硬件是载体,生态才是目的。对于大号厂商而言,千元一下的硬件设备,很难说其单纯是为了赚这块卡片的钱。

比如钉钉,它原来本身的定位是通过SaaS服务做入口和用户沉淀,为阿里智能云业务板块做商业赋能。所以钉钉做录音卡片,与其说是其为了卖硬件,倒不如理解成钉钉是为了把用户更加忠实地留在钉钉生态中。

话说回来,原来做录音笔的厂商、甚至是手机厂商,如果他们哪一天也开始推出录音卡片,我相信最大的理由,肯定还是战略入口的变化。

卡片的便携形态,正在预示下一轮录音甚至办公设备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厂商,都不会放弃这个切入办公/学习数据流的战略入口

除了这个入口,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谁掌握了录音数据,谁就能扩展出任务分配、知识库、协作等后续服务。

最后,大白隐隐有一种感觉:有了AI之后,我们对于办公或者说创作的逻辑流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大脑仅仅能处理、加工记忆里的内容,但有了这样的AI录音卡片之后,我们可以处理的时间限制似乎被打破了,不管多久之前,不管多长多段的想法创意,AI都能长期记忆,随时为你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有回忆温度的idea,可以说是为自己配备了一个第二大脑(虽然是硅基的)。

以前,AI录音真的是AI转写为主,现在我们AI录音,更多是为了AI给自己创作灵感、甚至是帮我们创作。

| 02 AI录音卡片的魅力点

说了这么多,还是来具体看看AI录音卡片的亮点。大白从海内外不少信息源整理了一下用户的反馈,可以说有以下四个点。

  • 硬件体验良好:

    体积小、低调,随身带不突兀。

    操作简单,上手快,不需要学习成本。

  • 软件与AI能力赋能创作:

    转写与总结稳定、准确。

    可以根据录音内容生成不同风格的总结。

    支持跨录音检索:既能查询单条,也能全局搜索。

    让大量零散信息(会议、YouTube、读书笔记)变成“可用知识库”。

  • 价值感出乎意料:

    不少用户甚至愿意订阅高级套餐,说明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

    对个人生产力、知识管理帮助明显。

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iPhone背面的确也少点硬件配饰。而这个卡片,3mm左右的厚度、50g以下的诱惑,多少弥补了这种缺憾。

更何况,这款卡片还可以直接和软件生态打通,录音→纪要→任务,一条龙。

都说一嘴,Dingtalk A1 甚至连多余的App都不用下了,直接就是钉钉~

想一想,你录了一段会议语音,这个卡片不但给你转译好了文字,甚至给你自动生成了待办事项。

大脑都得佩服这卡片:直接解放了一半大脑,从“我得边听边记”到“我只管交流,AI替我记”,专注力更高。

再有一点,硬件+AI结合还有一个比较nice的地方:独立设备比手机录音更稳定,配合AI云端处理,形成差异化体验。

| 03 热度空前,断货引发的购买潮

当然,目前AI录音卡片的销售情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据悉,出门问问的TicNote一开始是在海外市场推出的,结果遇冷了。但好在起到了一定的市场教育作用。令人吃惊地是,这款产品很快赢得了国内用户的青睐。

甚至一度部分地区都卖断货了。当然除了国产品牌的情怀作用外,最主要还是实用性触达了用户需求。

如一些评测所说,TicNote 在通话录音、会议录音、AI总结等场景表现出「有用」、「续航长」、「无侵入成本低」等特征,打动了实际用户

同样,这次Dingtalk A1的预售也是出奇的受欢迎,25号当天的1000台预售秒空。接下来电商平台好几天都是售罄状态,现在第二批的货也是刚刚放出量来。可见火热程度空前炸裂。

| 04 最大的问号:我用手机就可以录音,为什么还需买它?

然而,始终有一个极大的问号,萦绕在热度上空。那就是:

手机可以录音,为什么不直接用App,何必在搞一个硬件出来呢?

这个问题如同Rabbit R1刚出来时,不少业内人士提出的质疑。

它不如学习机有一个优势:小孩子不鼓励用手机,但鼓励使用学习机。所以纯App是不如有个硬件更能赚钱。

办公场景下,我们真的需要额外买一个硬件吗?

大白想了想,大多数时候,的确不需要。但使劲想一想,的确有几个地方时纯App解决不了的。

比如网友最多提到的:iPhone通话录音的问题。再比如。。。

我的确很难想出来一个来了,大家可以帮想一想。

不过,作为一款硬件,使用起来肯定是更方便的,软件还需要联网不是吗?

但AI录音卡片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门槛很低,供应链比较成熟,很容易在软件能力上被竞争下去。

所以说,虽然硬件是一个亮点,但决胜的关键点还是回到了“AI+软件生态”上来了。

| 05 录音卡片的终局:过渡产物

有网友问了一个问题,录音卡片会不会成为未来“智能办公”的标配,甚至取代会议纪要员?

我当时就笑了,怎么可能?我的判断是AI录音卡片只是一个过渡产物。

没错,录音卡片的确创造了独特的新体验,解决的是“随身收音 + AI转写”的需求。但从技术趋势看,手机、耳机、手表完全可以内建同样功能。

一旦生态厂商(苹果、华为、小米)把 AI实时转写+总结做进系统,独立录音卡片的硬件价值会被稀释。

录音卡片硬件很可能不会长期独立存在,未来要么被整合进现有设备,要么只在小众市场存活。

其二,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大白认为,未来AI录音产品的决胜点在于软件而非硬件。SaaS/AI的服务能力才是真正的竞争点。

  • 对于用户而言,“一个录音文件”没什么,他们要的更多是精准的“行动项”、“知识沉淀”、“团队协作”等出色的功能体验。

  • 谁能把录音卡片背后的 SaaS 服务(转写、总结、任务流、知识库)做得好,谁才能留住用户。

所以,可以设想一下录音产品的未来格局。

  • 大厂(钉钉、飞书)→ 做组织级 SaaS,录音是入口。

  • 独立厂商(Plaud、TicNote)→ 要么走 niche 场景(学生、记者、研究者),要么转型成 AI服务商。


简单理解,对于大厂而言,录音卡片只是“拉用户进生态”的钩子。

而对创业公司而言,终局在于能否守住 “数据资产”:用户的会议记录、学习笔记、采访资料,本身是高价值数据。如果未来这些数据被大厂 SaaS 吞并,独立品牌就很难有话语权。

所以,AI录音卡片创业公司应该会走有三种结局:生态融合、专业化、卖掉。

  • Happy Ending A(生态融合): 录音卡片作为配件存活,逐渐融入耳机、手机、办公套件,成为“无处不在的收音+AI助手”。

  • Happy Ending B(专业化生存): 少数厂商深耕垂直人群(法律、医疗、记者),做专业转写与知识管理工具,形成护城河。

  • Not-so-happy Ending: 大多数小厂被大厂挤压,产品短命,最后市场上只有 1~2 个主流方案。

还是那句话,录音卡片更多只是一个小切口,更大价值在于数据、场景和生态绑定。

办公AI化的前哨战斗,才刚刚开始。

好了,祝各位天天好心情。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